海东市倾力打造“花儿之都”历史地标
2014-06-03 18:38:04  来源:青海热线花儿频道  作者:花儿少年

  河湟“花儿”源于海东,千百年来在这块沃土上世代传唱、经久不衰。河湟泛指黄河上游地区及湟水流域,海东又是这一地区的一块富庶宝地。这里,历史悠久,民风淳朴,约在一万年前,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,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。

        “野曲”演变成的“花儿”

        海东在青海是较早开发有史的地区,那时候人们的日常生活非常之单调,而且十分寂寞和无聊的,尤其是人们到远离村庄的野外放牧和劳作时,为解除寂寞和无聊或是壮壮胆子,就随口哼上几句,久而久之,加之社会的文明进步,“野曲”就演变成了今天的“花儿”。

        河湟“花儿”的流传地区很广泛,小到西北,大至全国。西北地区除陕西外,有甘肃、青海、宁夏、新疆等地。这么大的流传区域和几百万人口。除此而外,在我国其他地方也有传唱,这在全国乃至世界民歌传唱中确是罕见。我记得, 1978年7月到江西南昌柴油机厂实习时,有一天晚上和同学们到江西人民剧院看演出,演出过半后,该省一女歌唱家演唱了一首青海花儿《阿哥的白牡丹》,顿时全场掌声雷动,我们同学们更是激动得雀跃起来,特别是“花儿”能够在内地传唱、登上大雅之堂,作为青海人、西北人倍感自豪。

        花儿”是从周代开始?

        目前,有人说“花儿”是从周代开始,有人说是唐代,有人说是明代,这自然有他们的道理。有一点是统一的,即“花儿”源于生活。有了这一点,至于“花儿”的生成年代就可想而知了。

        河湟“花儿”很早是人们以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的。那么,“以花考花”不无道理,如果没有生活的积淀积累,好多描述当时社会情形的“花儿”,是不能流传至今的。比如,有首民间“花儿”:“秦始皇穿了个登云靴,虚空里看,要修个万里的长城;……”,这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描述,不应是后来,甚至相隔多少代后而创作出来的。

        我国的封建社会较长,河湟“花儿”饱受封建礼教统治的摧残,难以入正史记载下来。“花儿”的生成年代,最有发言权的应是生活在不同时期社会年代的人,如今的我们还是百家争鸣、百花齐放为好。我们现在处在新中国至改革开放的年代,就有了“新编花儿”和反映改革开放的“花儿”,几十年以后的人们是无法体验和创作出现在的“花儿”的。因此,研究河湟“花儿”一定要以社会年代为坐标,以社会生活为基准,离开了这些,我们是无从下手的。

        海东打造“花儿之都”有历史地标

        “花儿”是河湟地区人民在劳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,并随着时代的变迁,“花儿”的形式和内容打上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烙印。因此,不同历史时期的“花儿”,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生活气息。可以说,河湟“花儿”与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是相互影响的,说明河湟“花儿”彻彻底底地反映着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,而这一社会生活给河湟“花儿”也注入时代气息和传唱的影响力生命力。长久下来,河湟“花儿”就成了流传省内外的代名词,从中也确立了“花儿”的故乡地位。同时,为今日打造海东“花儿之都”,早就奠定了历史的地标基础。

        河湟“花儿”对不同时期青海乃至西北地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。说其影响,以“花儿”作证。这里,择其一二典例欣赏。反映周朝以前的花儿:“盘古王出世(着)开了天,辟地面,又造化了万水儿千山;春夏秋冬四季里转,抓紧了,人老了再不转少年。”“周文王访贤在渭水河,手扯了子牙的车辕;尕妹好比心上的肉,阿哥们老想着可怜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反映秦汉、三国、南北朝、隋唐、五代、宋、元、明、清时期的“花儿”,有无数首经典,读上去朗朗上口,听上去醉人心肺。

        反映民国时期的“花儿”:“白马跑了五营了,陈圆圆,她爱了吴三桂了;天大的名声我背了,没良心,你陪上旁人(着)睡了。”“马步芳坐了兰州城,青海省又拔了新兵;娘老子心痛得满地滚,四乡里又动了哭声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反映新中国以来的“花儿”:“天上乌云退尽了,地下的阳光儿照了;中国出了个毛泽东,人民的心底里亮了。” “雨过天睛着雾散了,红太阳把天下照了;‘四人帮’一伙完蛋了,万百姓双蹦子跳了。”“现时的乡村开放了,新农村,远近里不一样了;尕妹们不一样了,觉悟了,再不上款爷的当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可见,河湟“花儿”健康向上,以它自身的魅力,为这里人民生活增添着乐趣,为这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。更难能可贵的是,有很多花儿创作者、传唱者,他们歌唱生活,赞颂人民,付出了艰辛而不懈的努力,使河湟“花儿”大放异彩。

        下面,以滕晓天的几首“花儿”为例,全方位、大容量地赞美“花儿”的故乡---海东及时代风貌:

        1、对河湟谷地的赞颂:“河湟谷地嘛青龙盘,绿满眼,人杰地灵的山川;五谷丰登着麦浪卷,尕妹们欢,瓜果飘香得稀罕;新农村一步一重天,花儿哈漫,产业化前景嘛灿烂。”

        2、对民和县的赞颂:“桃花儿掩映的民和县,黄河岸,花红柳绿的三月;回土兄弟们才艺展,春满园,瓜大杏香的梨甜;工农业并举着要强县,东大门,改革开放的前沿。∕史前文明嘛有遗点,还是那,大禹治水的源泉;土族傩舞嘛世少见,古风传,目莲宝卷着稀罕;新时期要创个新纪元,往前看,金光嘛大道上撒满。”

        3、对乐都区的赞颂:“乐都的沙果鸡蛋大,紫皮蒜辣椒嘛人人夸;种植嘛养殖着产业化,好大棚遍地嘛开花;家门口致富着真法码,给百姓,修下个辉煌的大厦。∕柳湾的彩陶惊天下,南凉国,立都嘛繁华的史话;瞿昙的洪钟着能惊马,好文化滋养了华夏;富民强县着靠文化,尕妹嘛,阿哥俩要上个北大。”

        4、对互助县的赞颂:“鼓楼嘛巍巍着迎朝阳,互助县,人世间彩虹的故乡;安照舞跳开时人欢畅,阿姑们,轮子秋甩下的吉祥;五峰寺、北山嘛好气象,景无限,多少人梦幻般向往。∕西山马铃薯东山粮,‘黑美人’,得地标又获了金奖;青稞佳酿的口味长,千里香,驰名商标着名扬;特色经济是金翅膀,往前闯,致富梦圆在个土乡。”

        5、对平安县的赞颂:“平安县靠在个湟水边,平展展,自古是交通的驿站;大开发旧貌嘛变新颜,沧桑地,头一回发生了巨变。∕楼房高来着街道宽,花儿艳,县城美着嘛像花园;农林牧副地齐发展,阿哥嘛,尕妹俩挺直了腰杆;科学发展着写新篇,庄稼汉,心高着要个蓝天。”

        6、对化隆县的赞颂:“马阴山高来着巴燕水蓝,拉面匠高手在化隆;走南嘛闯北地把艺献,穆斯林,大山里致富的先锋。∕多种经营嘛路朝天,放胆闯才是个英雄;好政策明灯着心头闪,同心干,黑土地变成个黄金。”

        7、对循化县的赞颂:“骆驼泉旺来着天池靓,皮筏子,飞在个黄河的浪尖;线辣椒红来着花椒香,特色路,尕撒拉越走是越宽。∕新时期编织个新理念,循化县,民富嘛国强的梦圆;好日子活像是上天堂,搭梯子,尕艳姑走下得干散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河湟“花儿”是青海的品牌

        当下,大力保护、传承和发展河湟“花儿”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,打造“花儿之都”具有现实意义。要以保护、传承和发展互助县丹麻花儿会、乐都区瞿昙寺花儿会和民和县七里寺花儿会为重点,采取各种有效措施,投入必要的人力财力物力将河湟“花儿”发扬光大,使其为海东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,并以它骄健的步伐、斩新的容颜,走向世界。

        我们有理由说,河湟“花儿”是青海的品牌,更是海东的品牌。所谓品牌,指河湟“花儿”对海东文化乃至海东经济社会来说,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。当人们一提及河湟“花儿”,就知道海东,进而使它成为与外界交流、合作、共赢的媒介。我想,这种品牌意义是不言而语的。

        这里,再听听滕晓天的两首“花儿”,看他是怎么理解“花儿”这个品牌的:“花儿品牌嘛树高原,万百姓,心血俩把它浇灌;唱一曲花儿着美少年,尕马儿,小康的大路上撒展。”(《新花绕梁》)“一座座山来一条条水,好不过,心里的花儿嘛最美;一辈辈传来一声声脆,河湟岸,连手们唱了个心醉。”(《河湟两岸花儿红》)

        这些“花儿”讲出了我们的心里话,以及河湟“花儿”的品牌之梦。

        综上所述,河湟“花儿”是海东人民乃至青海人民的心声,它是一部记载海东及青海文化发展的史诗。海东倾心倾力打造“花儿之都”,旨在把“根”留住,使其枝繁叶茂。(文/许设国 图/张国超)